张祖庆:班主任的三大越界行为,你中招了吗?
班主任,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任,班主任也是这样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。
班主任,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主任,班主任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当的主任。
班主任的难,足足可以写三本书。今天,只说班主任难以处理的但又极为常见的“越界行为”。
班主任小Z老师正在批改作文,体育老师H老师气哄哄地把学生小B拽进办公室,气哄哄地说:
“Z老师,你们班的小B同学,实在不像话,别的同学都在跑步,他倒好,居然跑了一圈,躲到大树背后,拿起一本课外书看。问他为什么看书,他回答,这是语文老师布置的。您好好管管!”
体育老师又气哄哄地走了,Z老师的开始了长篇大论的教育……
这样的场景,几乎每个班主任都会经历过。也有很多班主任,都会像小Z老师一样,耐心细致地从体育老师那里领过“问题学生”,苦口婆心地教育。
事实上,班主任这种行为,正确吗?
大大的不正确!班主任,是在替体育老师背锅。
没错,这个学生,的确是自己的学生。
但是,这件事,发生在哪里?体育课上!
谁来管?体育老师管!
语文老师是布置过要看完一个本书,可没有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看书。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纪律,就应该体育老师来管,而不是体育老师揪着学生让班主任来管!
可事实上,很少有班主任会搞清楚这样的“边界”,而是主动揽下责任,替体育老师教育孩子。
这样的行为叫什么?叫“背锅”!
一学期,班主任不知道要背多少飞来的“横锅”。
因为不慎背锅,所以,班主任有永远忙不完的事!
班主任小Z老师正在批改作文,体育老师H老师气哄哄地把学生小B拽进办公室,气哄哄地说:
“Z老师,你们班的小B同学,实在不像话,别的同学都在跑步,他到好,居然跑了一圈,躲到大树背后,拿起一本课外书看。问他为什么看书,他回答,这是语文老师布置的。您好好管管!”
体育老师正准备离开办公室,班主任小B认真地说:“H老师,我从来没有要求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看课外书。这件事发生在您的体育课上,还是您全权处理吧?平时需要我配合什么,您课后提出来?可以吗?”
双休日,班主任小Z又和四五个家长一起,外出郊游。这次,他们去的地方,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沟沟。
小Z坐着家长的车,刷着抖音,开开心心地出游了。
不到一小时,目的地到了,小Z和家长们(当然也有这些家长的孩子们),开心地玩在了一起。
晚上,大家在农家乐开心地吃饭;朋友圈,同步晒出幸福的郊游……
看得出,小Z人缘不错,和家长关系处得不错,甚至和家长无话不谈,成为了闺蜜。
然而,这种和家长过从亲密的行为,恰恰是最危险的越界行为。
我们当然不能凭此断定小Z老师因和部分家长关系密切,而推断她一定处事不公。但事实上,会导致全班学生和家长不必要的微妙心态。
和小Z过往密切的家长,言谈中一定会流露出优越感,这种优越感,会导致孩子对老师产生一种情感错觉,认为老师是爸爸妈妈的朋友,无形中也会导致孩子的优越感。
和小Z老师没有密切来往的家长,也会有一定的心理阴影,琢磨着要不要借机会和小Z套近乎,进入这个“圈子”。一旦进不了圈子,会想方设法去弥补。家长的微妙心理,也会间接影响孩子情绪。
事实上,影响最大的,还是那些双休日无法和老师玩在一起的孩子们,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“边缘感”。这样的“边缘感”,会导致孩子对老师的内心抵触,老师的威信,会无形当中下降,这对师生都极为不利。
班主任绝对绝对不能和家长成为闺蜜。可以成为朋友,但要亲密有间。
一天,小F的奶奶到学校里来找班主任小Z:“Z老师,我告诉您。以后小F的妈妈打电话来,借你的手机,让小F妈妈和孩子对话,你千万别答应啊。她妈妈是个坏女人。和爸爸离婚了,现在在意大利。”
三天后,小F 妈妈拨通了Z老师电话:“Z老师,麻烦您啊,我是小F妈妈,我太想孩子了。拜托您接一下电话,我跟孩子视频一下,就两分钟啊。我已经两年没看到孩子了。太想念孩子了……”
小Z老师没有忍住,于是,把电话交给了孩子,孩子和妈妈通起了视频电话。
无巧不成书,小F奶奶出现在走廊上……
小F老师的行为,又是一个越界行为。
每个家庭都有大大小小的矛盾。只不过有些大,有些小。倘若班主任老师禁不住当事人的眼泪攻势,同情心泛滥,就会陷入到学生的家庭矛盾,难以自拔。
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,班主任老师,是绝对无法凭一己之力,把复杂的家庭矛盾给理清楚的。否则,越理越乱,很可能加剧家庭矛盾,反而让自己灰头土脸。陷入一种复杂尴尬的关系网。
三天后,小F妈妈拨通了Z老师电话:“Z老师,麻烦您啊,我是小F妈妈,我太想孩子了。拜托您接一下电话,我跟孩子视频一下,就两分钟啊。我已经两年没看到孩子了。太想念孩子了……”
小Z老师:“对不起,小F妈妈,这个忙我不能帮。孩子奶奶前几天刚跟我说,不能让你们通电话。我很理解您现在的处境,但我不能因此加入你们的家庭矛盾。您好好和孩子爸爸沟通吧。”
以上三个越界行为,你是不是很熟悉?是的,这就是越界行为。
界,是界限,是边界。人和人之间,都有一定的边界。边界,就是什么事该做,什么事不该做。一旦我们没有了界限感,做事只凭着感情去驱使,一定会乱套。
尤其是班主任这个特殊岗位,面对的是几十个心思细腻、敏感的孩子,面对的是一群时刻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,如果超越了边界,就会产生诸多连锁反应:孩子不相信老师,家长不信赖老师。老师,再也无法公平公正地处事,甚至会带来一些无法预料的后果。
如何把握边界?主要记住“凡事有度”这个原则即可。
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,多问几个“?”,即可把握“度”——
这件事,真的责任属于我吗?
这件事,真的可以这样处理吗?
我这样处理,会有后遗症吗?
还有更妥帖的处理方式吗?
多问,多思,那么我们逐渐就能少一些“越界”。
遵守边界,不是推脱责任,也不是绕开矛盾,而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智慧。